教育教学

教学成果/实习实践

当前位置: 首页 -> 教育教学 -> 教学成果/实习实践 -> 正文

暑期三下乡:传承人视角下的黄陂泥塑

信息来源: 发布日期:2025-08-13

黄陂泥塑作为地区优秀的民间艺术代表

它的传承意义重大

不仅是对传统技艺的坚守

更是对黄陂地域文化

民俗风情的一种延续和传播

我们首先抵达黄陂,与当地文化部门、工坊对接,然后联系采访到黄陂泥塑传承人陈有芳先生,确认后续活动场地。随后走访当地文化馆,与文化馆工作人员座谈,了解黄陂泥塑的历史、传承现状、政策支持等信息。根据这一天的调查结果,我们对后期计划进行了相应的调整。

随后我们体验并且记录了泥塑的制作过程,对泥塑传承人陈有芳先生进行采访,了解传承困境、市场现状、家庭传承模式等。

与他交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,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,手工艺品正以极快的速度退出大众舞台,淡出人们的视野,大众追求方便、省事的态度对这类慢非遗的处境十分不利。

黄陂泥塑的前世今生

我们对居民做一个调研,收集口述故事,了解泥塑在当地日常生活中的用处。

在调研过程中,我们惊讶的发现原来黄陂泥塑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具影响力,民国时期就已建成世界闻名的泥塑厂,我们了解到据相传英、法、德国等地区代表曾参观此地,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,在70年代黄陂泥塑厂宣判倒闭,黄陂泥塑厂退出时代舞台。泥塑匠人就近安家落户,大部分匠人仍然保持在家设立工作室以此传承。

随后跟拍团队来到了其中一位退休的泥塑匠人王水金先生的家里,拍摄乡村泥塑墙绘,老物件等场景,记录泥塑民俗,追溯往昔。最后将成果进行汇总,统计视频和文字素材确保没有遗漏。

我们系统记录黄陂泥塑的历史、技艺、传承现状,形成调研报告和影像资料。让大家了解非遗传承中的问题。这有助于激发居民的文化参与热情,推动非遗活态传承。 同时也培养了我们团队访谈、调研、数据分析、活动策划等实战技能,深化对“非遗+乡村振兴”的理解。

每一项非遗技艺都是民族文化的鲜活注脚,每一次近距离的探寻都是对传承责任的深刻体认。团队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,让泥塑指尖的温度通过青年之声传向更远之处。将队员们的专业特长与实践调研相结合,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注入青春力量。